《福布斯》11月號封面迎來了一位頗具影響力的華人面孔——阿里巴巴集團創辦人兼董事會主席馬云。不過相比15年前初登《福布斯》時的燦爛笑容,此時的馬云在“2000億美元帝國建立在大量假貨之上”的吐槽下顯得分外陰沉。在雙十一這個節骨眼,阿里巴巴因翻版、造假問題被Gucci和YSL兩大國際大牌指控,繼而被《福布斯》刊入新聞頭版,其“售假”、“山寨”的標簽也被隨之放大。

在國內,盡管伴隨著雙十一912巨大業績光環,但阿里巴巴的“售假”問題依然是多年來無法逾越的灰色地帶。除了淘寶包庇制假、售假問題被國際品牌指控外之外,近期國家版權局對音樂平臺盜版內容的下線施壓又暴露了阿里巴巴在音樂業務上的“假貨”問題,據媒體報道,阿里音樂(旗下包括蝦米、天天動聽),此次下線歌曲涉及100多家唱片公司、共計約300萬多音樂內容,面對這些間接承認的侵權史,如果版權方前來追責,阿里音樂將面臨的又將會是怎樣一筆這筆音樂賬?根據阿里音樂CEO宋柯的說法,當年其在恒大音樂做版權收購的價位是平均每首歌3、4000人民幣左右,根據這個成本來算,300萬盜版音樂所累積的盜版費用已達120億元人民幣(約18.8億美元),更不提近年來因版權環境好轉帶來的版權價格提升。而就在此番巨量歌曲被下架之前,這些盜版音樂內容更一直被拿來向用戶收費,阿里音樂旗下的蝦米音樂與天天動因此被唱片公司、音樂人以及其他音樂平臺的投訴也從未中斷過。
通過免費盜用未經授權的內容,向用戶收取費用,從實質來看,這些消費唯獨滋養的只有阿里的平臺,藐視版權所屬人如歌手及音樂人的合法權益。只出不進的阿里音樂,做的是徹徹底底的無本買賣,而剛接手阿里音樂業務的宋柯,也因為蝦米、天天動聽的侵權歷史問題,陷入困局,也著實讓人詫異和扼腕。

(網曝阿里音樂“侵權史”)
在接手阿里音樂時,宋柯提出過“音樂淘寶”的概念。如今看來,阿里音樂未沾淘寶的優勢卻盡收了淘寶的“惡習”,讓“假貨”成了繞不過的痛點,而版權大限過后天天動聽、蝦米依然屢遭盜版投訴,宋柯動輒燒數十億版權言論也詬病連連。從阿里近期的動態來看,音樂業務的確沒有了往日的受重視程度,其前路或正任重而道遠,但無論如何,旁門左道最好不要再碰了。